最高法:那个“没有邮递员来传情”的可克达拉——
法院简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霍城垦区人民法院组建于1984年,现有编制29人,2020年迁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与可克达拉市人民法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法院下辖霍尔果斯人民法庭,辖区面积979.71平方公里,服务12万各族职工群众。近年来,霍城垦区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获评“全国模范法院”、兵团“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集体、“兵团文明单位”等称号,涌现出全国扫黑除恶先进工作者、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先进个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等一批模范干警。
军垦精神里的司法传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霍城垦区人民法院院长 池文东
“全国模范法院”的称号是对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动注释。作为扎根边疆的兵团法院人,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展现新风貌,全力以赴向着兵团法院系统“三二一”目标迈进。在可克达拉市这座承载着兵团使命的新城,我们坚持用法治利剑护航城建规划,以生态法庭守护伊犁河碧波。
新征程上,我们将以司法为民的赤诚铸就法治堡垒,推动边疆法院高质量发展。
图①:霍城垦区法院法官在辖区边境管理区内的一处草场开展执行调解。
图②:霍城垦区法院法官在环资案件事发地进行巡回审判。
图③:霍城垦区法院干警前往辖区一处桃园进行调解。
以法治维护社会稳定,以担当服务改革发展,以温度回应群众期盼。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可克达拉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霍城垦区人民法院,始终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四十余载把根深深扎在祖国边疆、把情紧紧融入司法实践。2024年,该院荣获“全国模范法院”,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调研新疆法院时指出的“边疆法院的工作完全可以走在前列”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用法为纲固维稳戍边之本
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为进一步契合兵团肩负维稳戍边重任和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霍城垦区法院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行审判职能,担负起维稳戍边的职责。
“宣判之日,看到群众自发燃放鞭炮庆祝,我更坚定了继续投身扫黑除恶事业的决心!”参与审理辖区两起涉恶刑事案件的法官,谈起该案时依旧正义凛然。
2018年12月,霍城垦区检察院以涉嫌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对库某、依某等四人提起公诉。经查,四人长期盘踞边境团场,采取威胁、暴力手段强行索取他人财物,肆意挑衅、随意殴打他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累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13起,造成14名群众受伤,其中一人重伤、两人轻伤,非法获利44万余元。2018年冬季护边行动中,霍城垦区法院管辖的其中一个团场的普法干事在深入辖区边境连队开展安全普法时发现一名被殴打的牧民后报案。
当地公安机关迅速锁定证据,最终形成13卷证据链,特别获取哈萨克族受害牧民视频证言9份。法院最终采纳全部指控,以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和敲诈勒索罪,分别判处四名被告人有期徒刑二十年至九年不等。至此,一个盘踞辖区多年的涉恶犯罪团伙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边境事关国家安全,必须高度重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政治部主任施平表示。
2019年,霍城垦区法院审结辖区首例偷越国(边)境罪案件,庭审当天,法院邀请了近百名护边员和团场职工群众代表旁听。像这样把法庭搬到边境线上的巡回审判,霍城垦区法院共开展了4次,不仅教育了群众要知法守法,更传递了国家安全底线绝不容触碰的强烈信号。
“为国守边,责无旁贷。”曾参与巡边的霍城垦区法院干警韩雪峰说。霍城垦区法院管辖的五个团场中,有四个是边境团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境线全长将近占伊犁州边境线的四分之一。近年来,法院先后抽调12名干警奔赴边境防控一线,与护边员一道备勤值守、普及法律,合力构筑起边境线上的“铜墙铁壁”。
循法而治筑绿水青山之屏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60年代风靡全国的歌曲《草原之夜》旋律在可克达拉市轻轻流淌。这里水源丰富、草地茂盛、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天然繁殖区和栖息地。
为守护绿水青山,霍城垦区法院挂牌成立兵团首个“生态环境保护法官工作站”,建立“林长﹢院长”机制,为边境生态安全筑起了坚实的司法屏障。
2024年,李某因猎捕杀害环颈雉鸡、原鸽、灰斑鸠、豆雁等野生保护动物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同年,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的案件。
霍城垦区法院法官张焕为两案的主审法官,她表示:“惩治从来不是目的,审判之外,更要注重生态修复。”
自“生态环境保护法官工作站”挂牌以来,法院共审理了7起环境资源类案件,挽回经济损失近100万元,督促被告补种树木500余棵,树木补种完成后,法院逐棵验收补种情况,细致记录生态变化。
除此以外,霍城垦区法院的法官们还深入牧区,开展法治宣传,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在一次普法宣讲中,哈萨克族牧民哈某旁听了一起非法猎杀赤狐、狗獾等野生动物案的巡回审判。当法官用哈萨克语解读野生动物保护法并展示庭审照片时,他盯着照片中血淋淋的动物尸体,心中备受震撼。次日清晨,哈某带着捕兽夹走进法官工作站,说道:“以前觉得打几只动物不算啥,现在才知道这是犯法!”主动上交捕兽夹后,哈某转而扛起了生态巡护旗,与其他群众自发组成巡护队,定期在辖区汤姆察布拉克河道沿岸巡逻:“2024年秋天,我们发现有人盗伐林木,立刻报警,保住了上百株白杨树。”
这种“预防为上、审判为本、修复为要”的新模式盘活了当地生态共治的“一盘棋”。在可克达拉市内,可以见到天鹅交颈游弋赴冬约、赤狐觅食、松鼠嬉戏,连“傻狍子”都跨区现身于此。
奉法思进扬创新发展之翼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为霍城垦区法院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法院在破产审判、服务保障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建设中敢闯敢试,为新时代兵团四师筑牢开放高地,勇担当展作为。
霍城垦区法院法官江燕的办公桌上,堆着半人高的文件——那是新疆某电力公司破产重整案的相关卷宗。该企业负债数亿元、涉及刑事犯罪,还顶着“高污染”的帽子,正像一头困兽在破产边缘挣扎。
“不能让企业‘猝死’。”江燕带领审判团队在尘土飞扬的厂区调研,在专项论证会上与重整小组、破产管理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一套“外科手术式”方案浮出水面。
先通过刑事合规整改彻底清除企业“病灶”,再借力战略投资人注入“新鲜血液”,最后以债务分层分类清偿稳住“生命体征”。通过3次债权人会议、4轮意见征询,江燕及其审判团队结合企业现实、政府政策支持等情况综合分析,最终通过重整计划保住了企业。
历时6个月,在江燕及其审判团队的精准施策与多轮攻坚下引入重整投资额1.47亿元,化解债务2亿元,债权人获得足额清偿。目前,企业已恢复项目建设,昔日的“排污大户”转身为“绿电新星”。该案形成的“司法康复﹢信用修复﹢产业升级”三位一体模式,为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了“兵团样本”,为兵团各师困境企业救治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师经验”。
2024年,新疆某建设工程公司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执行一案中,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因资金断流而停工,百余户业主守着购房合同却拿不到房子。霍城垦区法院执行法官卢文涛没有直接简单查封资产,而是蹲在工地算细账:“查封是痛快,但楼盘‘窒息’了,会两败俱伤!”
在多次组织双方沟通协调后,卢文涛解封部分资产,问题楼盘重获新生。当年,霍城垦区法院共办理涉企案件161件,有效运用“活封活扣”“放水养鱼”柔性执行方式,执行到位标的额6500余万元,实现了“强制威慑”与“纾困解难”的平衡。数字背后,是师市涉企案件圆满执结的信任重建,更是“竭泽而渔不如共克时艰”的司法魄力。
为服务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招商引资,霍城垦区法院成立“重大项目司法服务工作组”,为30余家入驻企业提供定制普法、合同风险提示等服务,制发司法建议20份,激活司法建议社会治理效能,推动前端治理与系统施治深度融合,助力构建“抓前端、治未病”的法治化治理新格局。
“这儿没有坐堂问案,只有‘追着纠纷跑’。”霍尔果斯人民法庭庭长冶文贵在霍尔果斯片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师区块(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四师区块)的法官工作室化解了一起跨境物流纠纷后,转眼又戴上安全帽钻进企业厂房了解案情。
霍尔果斯法庭,这支仅有3人的法庭小分队,服务着辖区内两个团场3.5万名群众和自贸试验区四师区块内1300多家企业,联合当地司法、综治等部门创设“丝路调解室”“侯微调解室”特色品牌,构建“网格化﹢调解﹢司法确认”多元解纷机制,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年均办案300件,2024年创下61%的调解成功率,成为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四师区块建设发展的重要司法力量。
以法为笔绘民族团结之景
“亚克西姆塞斯(你好)!”
在第四师六十四团法官工作室,霍城垦区法院哈萨克族法官古丽加依娜·阿赛提(以下简称古丽)正调解一起草场纠纷。40分钟后,争执多年的两户牧民握手言和。
“法官熟悉我们的语言和习俗,我们信服!”当事人玉某竖起大拇指。
古丽有一本厚厚的的蓝色笔记本,这里藏着法官的“枫桥密码”。
古丽说,这是她的宝贝,是她的“师傅”、霍城垦区法院维吾尔族法官亚森·亚合甫江传给她的。
“努某某和邻居阿某的土地承包纠纷,双方矛盾激烈,需要从阿某的文化背景、心理诉求入手。”
“哈萨克族兄弟重面子,得先递碗热奶茶再谈事。”
……
霍城垦区法院辖区主要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6%,涉少数民族纠纷数量占比逐年增高。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同一民族又有不同的分支语系,发生矛盾纠纷后,问题解决起来很不方便。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霍城垦区法院法官熟练运用本民族善良风俗习惯,促成多起矛盾纠纷化解。同时,法院干警还与42户少数民族群众结对,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培养了6名乡贤,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矛盾纠纷化解。在此基础上,勾勒形成了“12345”多元共治解纷脉络,即:坚持团结共治一个导向;培养“调解法官、乡贤”两种力量;突出“高价彩礼、婚姻纠纷、邻里纠纷”三类重点案件;构建“两所﹢法庭、连队(社区)﹢法庭、民政妇联﹢法庭、代表委员﹢法庭”四个调解平台;联合“人民调解员、连队两委、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乡贤”五种人。
该机制使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焕发强大生命力,法院先后涌现出亚森·亚合甫江、吴琼等一批兵团、师市“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个人,同时获评兵团“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集体。
边疆之上,法治护航。在霍城垦区法院,司法戍边的使命化作边境线上的巡回法庭、调解过程中的温情瞬间以及界碑旁的法治党课。这里是守护国门的前哨,也是法治中国的生动缩影。山河辽阔,法徽闪耀处,皆为安宁。
采访手记
草原夜曲中的法治诗篇
可克达拉市正值初春,伊犁河水从城中穿流而过。在这里,我听到了太多关于平凡坚守的故事。
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却有一个年均2300余件案件的“无声战场”,当法官工作站的皮卡车碾过还粘着点点冰雪的草场,法官与牧民一同清点新补种的白杨;当自贸试验区四师区块的电子屏跳动着跨境电商实时交易数据与物流动态,“丝路调解室”里正同步解码着一起跨境货物纠纷;当我跟随法官穿梭在跨境电商产业园,看见司法服务随着中欧班列的轨迹向西延伸,我发现司法之力正在重塑边疆的时空坐标,“边疆”从未“边缘”。
这座祖国西部的法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三十多名干警用磨破的皮鞋丈量法治的温度,这里没有最先进的办公科技,却传承着艰苦朴素的军垦作风,这里每一件大案要案的办理都需举全院之力,但他们却以满腔热忱和坚定信念,用足迹踏遍雪山草场,用调解平息牧区纠纷,默默守护着边疆的绿水青山,让国徽照亮边境线的“最后一公里”,一幕幕场景深刻诠释了“小法院”的“大担当”。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暮色渐浓时,可克达拉市的灯火渐次亮起,《草原之夜》的旋律吹过这座“年轻的城”,掠过滨河公园的红柳林,穿梭于城中新盖的楼宇,停留伊犁河畔后再次飘向远方,我忽然懂得:所谓“模范”,不过是把那些卷宗里勾画的数字、界碑旁踏出的足迹、调解书中温热的笔墨,化为“忠诚”二字,刻进祖国边疆的年轮里。我相信,司法守护的绿色诗篇与《草原之夜》的悠扬旋律将在这座军垦新城共同谱写新的边疆篇章。
(吴潇,李晶晶,向研菲,池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