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知识(中级)三 · 财政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3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 à 不包括资本形态

GNP国民生产总值:即GNI 国民总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GNI = GDP + 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

  • 收入法:GDP = ∑总产出 = ∑(劳动者报酬 + 固定资产折旧 + 生产税净额 + 营业盈余)
  • 支出法:GDP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净出口 = 居民消费 C + 投资 I + 政府购买 G + 净出口(X-M) = C+I+G+(X-M)  à 消费仅包括居民消费、政府购买,不包括企业消费。支出法可以算出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

企业盈余 = 总产出 – 劳动者报酬 –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 中间投入

劳动者报酬 = 工资 + 福利 + 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获得纯收益

总产出和总供给区别:产出是“实际”数量,而供给和需求都是未实现的“意愿”数量。价格总水平越高,短期会刺激供给(意愿),长期不会对供给有影响,但是物价上涨,实际“产出”必然下降。因此,价格总水平总是跟总供给成反比。短期内,价格总水平跟总供给成正比,长期来看,总供给不受价格总水平影响。

两部门经济:消费者(居民) + 企业 两个部门

三部门经济:消费者 + 企业 + 政府,私人储蓄=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可以为负数。

储蓄和投资恒等式:投资I = 储蓄S + (税收 T - 政府购买 G)

均衡国民收入: Y = GDP = C+I+G,I=S+(T-G),Y=C+S+T

在一个三部门经济中,已知消费函数C=100+0.2Y,投资I=400亿元,政府购买G=160亿元,则均衡国民收入是?

解:Y=支出=C+I+G=100+0.2Y+400+160, 0.8Y=660, Y=825亿元。

凯恩斯消费函数:C = α + βY, α 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 边际消费倾向, βY 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凯恩斯消费理论3前提: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②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因素;③平均消费倾向(APC)随收入增加而减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降低。年轻人贷款超前消费,老年人消耗储蓄消费,中年人储备养老和偿还青年债务。

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消费支出不是根据当前收入决定,而是根据其持久收入决定。持久收入指可以预期的长期收入。

决定经济增长因素:①劳动投入数量;②资本投入数量;③劳动生产率;④资本效率

索洛余值:即全要素生产率 TFP。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比重。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①长周期、长波循环、康德拉耶夫周期,每50~60年;②中周期、大循环、朱格拉周期,每8年。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商业循环指的就是中周期;③短周期、小循环、基钦周期,每3~5年。

经济周期衡量指标:①就业;②GDP;③金融市场指标

经济周期波动原因:①投资率变动;②消费需求波动;③技术进步状况;④预期变化;⑤经济体制变动;⑥国际经济因素冲击;⑦大规模疫情等

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①产业机构不断优化;②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③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这是核心;④国民收入分配改善

投资乘数 = 收入变化/投资变化 = 边际储蓄倾向倒数

k = ΔY/ΔI = 1/(1-β) = 1/s ,Y 收入,I 投资,s 边际储蓄倾向

  

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和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十四五经济发展目标和指导:三个新,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价格总水平:又称一般价格水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大部分国家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度量。

决定价格总水平因素:①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②总需求和总供给

价格总水平P = MV / T,M一定时期货币供给量,V货币流通速度,T各类商品交易数量

      由于V相对稳定,T增长相对稳定,因此价格变动主要取决于M变动。

  

通货膨胀率,即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π = m + v – y,m 货币供给量变动率,v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y GDP变动率

      货币供给量增加过快、货币流通率加快,都将引起通胀,即价格总水平上涨。而总产出增长,会减少通胀。

名义工资:按当时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指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工资。

      实际工资变动率 = 名义工资变动率 / π, π 是通胀率,即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实际利率 i = 名义利率 r * π

失业类型:①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②需求不足型失业,又称周期性失业 à 研究的重点

奥肯法则:自然失业率(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每提高1%,实际GDP就会下降2%。

就业弹性系数:劳动就业增长率 / 经济增长率,即 Ee = E/Y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越高。

国际贸易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各国生产技术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相对生产成本。比如A国生产每单位酒和棉都需要100单位劳动投入,B国生产每单位酒需要60单位劳动,生产每单位棉需要90单位劳动。如果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则两国在酒和棉上不存在贸易。但是如果A国生产2单位棉,B国生产2单位酒,并且两国进行1单位酒和1单位棉贸易,由此可以节省30单位投入。也就是说,只要出口相对有优势的产品,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收益。
  • 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模型,赫克希尔&俄林理论。各国资源禀赋不同,生产要素供给也就不同,这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能充分利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各国要素报酬(工资、利息、地租等)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各国只有只生产几类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这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影响出口因素:①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即要素禀赋;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③汇率水平,汇率升出口降;④国际市场需求和需求结构变动

影响进口因素:①一国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②汇率水平,汇率升进口增;③国际市场商品供给和价格水平

关税壁垒: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保护本国生产者。一般采用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倾销: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WTO确定产品正常价值依据标准:①原产国标准;②第三国标准;③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一般费用和利润。

倾销4类型:①掠夺式倾销,排挤掉竞争对手就涨价;②持续性倾销;③隐蔽性倾销,进口商在国内倾销,差价由出口商补偿;④偶然性倾销,为处理过多库存而倾销

反倾销纳税义务人是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WTO征收反倾销税3要件:①倾销行为;②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害;③损害与倾销有因果关系

                                           

  

公共物品融资:①政府融资,即强制融资;②私人融资,即自愿融资;③联合融资

政府经济活动:①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②矫正外部性;③维持有效竞争;④调节收入分配;⑤稳定经济

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GDP比重。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变化指标

  • 财政支出增长率 ΔG(%) = ΔG/Gn-1=(Gn-Gn-1)/Gn-1
  •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Eg = ΔG(%) / ΔGDP(%)
  •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MGP = ΔG/ ΔGDP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

  •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时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和魏思曼: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非连续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岁税收增长而逐渐上升。战乱或灾害等突变期,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突变期后,公支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
  • 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 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将国民经济分为进步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非进步部门(生产率提高缓慢)。非进步部门政府支出会扩大。
  • 公共选择学派:①财政幻觉,即选民通常更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忽视税收负担增加,导致选民支持更大财政支出规模;②政治家为迎合民众,倾向于更大规模财政支出;③官僚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往往提出更高的财政支出预算;④为迎合不同选民利益,不同利益方互投赞同票,导致过大的预算提案通过

财政支出经济性质:各项财政支出具体经济构成,反映财政每笔具体怎么花,资源配置方式

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各类支出比重

公共物品定价方法:①免费政策,如教育、疫苗;②低价政策,如医疗;③平价政策,如邮政;④高价政策,如繁华地段停车费

购买性支出包括:①政府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共同构成社会总消费);②政府投资性支出(非营利性、长期性、外部性)

转移性支出包括:①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②财政补贴(补贴企业和居民)

财政收入来源:①税收;②社会缴款,包括社保收入和其他社保收入;③赠与,从其他政府和国际组织获得的;④其他收入

财政集中度:即宏观税负,指国家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即全部政府收入占GDP比重。

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三职能:财政职能、经济职能、监督职能

拉弗曲线:适度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以前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认为经济停滞、就业不足是总需求不足造成,因而主张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宏观税负水平,最终“滞涨”导致凯恩斯主义失效。

税负转嫁方式:①前转,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最终消费者;②后转,压低进价、出厂价;③混转,前转+后转;④消转,降低本环节成本,增加利润而抵消税负;⑤旁转,转嫁给第三人,如压低运费;⑥税收资本化,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如土地税

税制3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课税对象分类

  • 所得税:①个人所得税;②企业所得税
  • 货物和劳务税:①增值税,我国税种之首;②消费税,属于间接税,主要对奢饰品或资源浪费消费品征税;③关税
  • 财产税:①房产税;②契税;③车船税
  • 资源税:①城镇土地使用税
  • 行为目的税:①印花税

增值税:基本税率13%,农(农产品、化肥、农药)、水、气、不动产租售、电信、邮政税率9%;增值电信服务、金融、土地转让税率6%;出口税率0。小规模纳税人和特定一般纳税人税率3%,但不动产开发租赁按5%。

增值税专用发票:分3联①发票联,买方记账凭证;②抵扣联,买方报税务机关凭证;③记账联,卖方记账凭证

我国消费税15类:烟、酒、高档化妆品、贵重首饰珠宝、高档手表、鞭炮烟火、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电池、涂料

所得税3特点:①税负相对公平,符合“量能负担”原则;②以应税所得额单环节征税,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③税源可靠,收入具有弹性。自动适应经济周期,经济好时多收,经济差时少收。

企业所得税税率:①企业所得税25%;②非居民企业税率20%

个人所得税税率:分居民(纳税年度累计居住满183天)和非居民个人。综合所得,3%~45%超额累进税率。经营所得,适用5%~35%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红利、租赁、财产转让和偶然所得,适用20%比例税率。

房产税率:从价计征1.2%,从租计征12%。

契税:转让土地、房产而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财产税。法定继承人以外依遗嘱继承所得土地、房产,也需要征收契税。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法定继承人)继承土地、房产,不征收契税。

契税税率:3%~5%,由地方在此范围内决定。对个人购买90平以下家庭唯一住房,按1%征收契税。

政府预算:依法审核批准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属于年度立法行为(是重要法律性文件)。

政府预算3职能:①反映政府部门活动的职能;②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职能;③控制政府部门支出职能

政府预算原则:①完整性原则;②统一性原则;③可靠性原则,即谨慎性原则;④合法性原则;⑤公开性原则;⑥年度性原则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①一般公共预算;②政府性基金预算,为特定公共建设而无偿征收的财政资金;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④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我国预算编制制度:①建立部门预算制度;②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我国预算执行制度:①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间事权支出责任划分原则:①受益原则;②效率原则;③区域原则;④技术原则

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原则:①集权原则,大税由归中央;②效率原则,流动性强的税归中央,流动性差的税(如土地税)归地方;③恰当原则,宏观调控和体现国家主权的税归中央;④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政府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非对称型的,因为收入主要归中央政府,支出又主要由地方政府。这样有利于中央集权。

中央财政收入: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各银行总行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集中缴纳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退税、船舶吨税、央企上缴利润、未纳入共享的央企所得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中央、地方各占50%)、纳入共享的央企所得(中央60%、地方40%)、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他归地方)

地方财政收入: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分税制改革成效:①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②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财政政策功能:①导向功能;②协调功能;③控制功能,引导奢侈品和资源浪费消费品消费;④稳定功能

财政政策目标: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

财政政策工具:①预算;②税收;③公债;④公共支出;⑤政府投资;⑥财政补贴

财政政策类型

  •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财政制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如①累进所得税,经济强则征税多,经济弱征税少;②政府福利支出自动稳定作用,经济衰退,领取失业和福利的支出增加
  •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主动灵活选择反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工具。①汲水政策,指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增加社会需求,诱导复苏;②补偿政策,政府主动在经济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萧条期,政府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紧缩。过热期,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膨胀。
  •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增加支出)、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减少支出)、中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3类型

  • “双松”: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扩大就业,带来通胀
  • “双紧”: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需求膨胀和通胀,带来经济停滞
  • “松紧”:①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适度抑制通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但若货币政策过松,难以抑制通胀;②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避免通胀,但长期会带来大量财政赤字

财政政策乘数

  • 税收乘数Kt = 国民收入变动率 ΔY / 税收变动率 ΔT = -b/(1-b), b 边际消费倾向
  •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g = ΔY / 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 ΔG = 1/(1-b)
  • 平衡预算乘数 Kb = Kt + Kg = 1

财政政策时滞:①认识时滞;②行政时滞,决策前调研耗时;③决策时滞,立法审议耗时;④执行时滞;⑤效果时滞